好的,我会帮你将这篇文章每段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改写,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,总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1. 落第举人偶遇公车上书,首次东渡日本,提出对国家前途与政务的初步见解。
改写:身为落第举人的他,恰巧赶上了那场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运动,首次远渡重洋抵达日本,开始对中国的国事与未来发展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讨。
2. 再次东渡日本,寻求国家救亡之策,力求在立宪政坛崭露头角。
改写:他第二次踏上日本土地,带着救国的信念,四处考察学习,力图找到一条能够救亡图存的道路,并逐渐在立宪政治领域中展现出初步的影响力。
展开剩余91%3. 随袁世凯复辟,身负骂名,后来出家修行,寻求心灵与真理的归宿。
改写:在袁世凯复辟风潮中,他背负着沉重的骂名,遭受社会的强烈非议。最终他选择遁入空门,闭关修行,力图在佛法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理的光芒。
4. 帝王之道的真知已成往事,医治黎民救国之业将由后来者继续担当。
改写:昔日所执着的帝王学问,终究成为历史尘埃,他相信救助民众和振兴国家的责任,将会有新的有识之士接续前行。
---
1931年9月17日,上海租界里一位瘦骨嶙峋的近五旬老人辞世。在悄然来访的吊唁者中,两位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,他们匆匆赶来,随后又默默离去。
其中一人,是抗战时期中共情报系统的重要负责人潘汉年;另一人则是中共特科的创始人,同时也是国民党通缉名单上的头号人物,化名“伍豪”的周恩来。
这位逝者究竟是谁?
为何能让共产党高层冒着极大的白色恐怖风险,亲自前去致哀?
直到四十多年后的1975年,周恩来总理病重时,这段历史才被公开揭露。
这位老人名叫杨度,终年56岁。
他是袁世凯的亲信,却又在临终前怒斥“杨度误我!”
他与梁启超是患难之交,却也被对方斥为“猪狗辈!”
他曾奔走营救李大钊,也曾为上海大亨杜月笙写过歌功颂德的文章;
他还是一位遁入空门的“虎禅师”,但最终却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!
杨度的一生充满复杂与波折,其经历值得细细探讨。
---
杨度本名杨承瓒,字皙子,1875年1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姜畲乡石塘村。
杨家世代务农,直到祖父杨礼堂参军入湘军,任哨长,获得正四品都司衔位;大伯杨瑞生也随父从军,战功显赫;父亲为家中第四子,仍以务农为生。
十岁时,杨度的父亲去世,家中只剩大伯杨瑞生健在(二伯、三伯早逝)。杨瑞生无子,但家产丰厚且颇有声望,遂将杨度及弟妹过继于自己门下。
光绪十八年(1892年),年仅17岁的杨度考取秀才,次年乡试中举,但几次会试均未能通过。
正值他参加会试之际,恰遇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(1895年),他也由此结识了梁启超、袁世凯、徐世昌等政坛要人。
因未能中进士,杨度只能留在湖南潜心读书。当地名儒王闿运早已听闻杨度才名,对他十分赏识。
王闿运曾是晚清顾命八大臣之一肃顺的幕僚,后来辅佐湘军名将曾国藩,力劝其自立为王遭拒后回乡授业。
杨度20岁时,在乡间已小有声誉,王闿运亲自来家中招他为徒,启发他专心研究帝王之术,这对其后的人生影响深远。
杨度曾与友人言:“我虽不足以为帝王师,但若有王者兴起,必会来取法,我之道路或可契合其意。”
当时与他同门的,还有夏寿田、杨锐、刘光第、刘揆一及画家齐白石等人。
---
光绪戊戌年间(1897年前后),谭嗣同、梁启超等人在长沙时务学堂传播新政理念,杨度也聆听了许多先进思想。
此时,甲午战争惨败、马关条约签订的国耻刚刚过去,年轻的杨度心中萌发改革求新的强烈愿望。
戊戌变法失败后,梁启超、康有为被迫流亡日本,清朝自我革新之路几近封死。
怀抱报国之志的杨度,毅然决定远赴邻国日本,学习变法新策。
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他不顾师长王闿运的反对,私自出资赴日深造,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,思想日趋激进。
在日本,他与同乡发起《游学译编》,并与批判清朝的嘉纳治五郎进行激烈辩论。
他发表关于教育的文章,被梁启超主办的《新民丛报》刊载,赢得在日中国留学生的广泛认可。
凭借在日的杰出表现,回国后杨度受到洋务派大臣张之洞的召见。
---
1903年,杨度受保荐赴京参加新设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,取得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绩。
命运多舛的是,排名他前面的梁士诒,是梁启超家族成员,且名字与康有为的旧名相似。
政敌瞿鸿机借机举报梁士诒为“梁头康尾”,激怒慈禧太后,下令彻查考试名单。
杨度因此牵连,前途顿时黯淡,不得已再次远赴日本。
这次日本之行,晚清许多关键人物也汇聚于此。
杨度在横滨与梁启超重逢,二人同感国家命运艰难,互诉忧愁。
为回应梁启超的《少年中国说》,杨度作诗《湖南少年歌》:“若道中华国果亡,除非湖南人尽死。尽掷头颅不足痛,丝毫权利人休取!”
此时,杨度与梁启超结为生死之交。
---
1904年,杨度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,潜心研究宪政,汪精卫是他的同学。
当时在日留学生中,保皇派与革命派激烈争论,杨度则主张君主立宪,避免卷入纷争。
他热衷国事、待人友善,才华横溢,在留学生中极具威望。
梁启超学生蔡锷亦是好友,假日常到杨家聚餐。
1905年,杨度当选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,并就粤汉铁路问题发表请愿书,促请清政府收回对美借款,维护国家主权。
在师长王闿运协助下,杨度的努力圆满成功,声誉大增。
---
在日本期间,杨度与孙中山结识。
1905年夏,两人多次聚餐辩论,国事各执己见。
杨度不赞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,坚持君主立宪是中国唯一未来。
辩论持续三昼夜,双方各持己见,互不让步。
虽然立场不同,杨度仍介绍好友黄兴给孙中山,促成孙黄合作。
孙中山曾邀杨度加入中国同盟会,杨度婉拒,表示主张君主立宪,愿助孙中山但不投身革命。
---
1907年,杨度在东京创办《中国新报》月刊,自任总编辑,明确宗旨“不谈革命,只言宪政”。
他发表14万字长文《金铁主义》,大力宣传君主立宪主张,倡导成立政党、召开国会。
这一时期,他全心致力于推动君主立宪,希望引导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。
1907年10月,大伯杨瑞生去世,杨度返乡奔丧。
次年春,袁世凯、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,称其“精通宪法,才堪大用”。
---
清末立宪运动风起云涌,清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,尝试推行君主立宪。
袁世凯安排杨度在颐和园为皇亲国戚讲授法律知识。
然而新成立的清政府内阁多为皇族成员,被讥讽为“皇族内阁”,公众对其敷衍态度颇多不满。
杨度立宪理想落空,形象也遭误解,被视为清政府附庸。
既然朝廷靠不住,他另觅救国良策,转而依赖袁世凯。
两人自公车上书时便相识,情谊深厚,袁多次向杨度请教国事,邀请他参观新军训练。
杨度参观新军时惊叹其军纪严明、战斗力强,宛若湘军旧影。
受家人和师长影响,杨度对袁世凯寄予厚望,认为他是“非常之人”,自己将成为“帝王之师”。
---
1911年初,袁世凯举荐杨度为清政府统计局长。
摄政王载沣察觉袁有反叛之意,命杨度草拟诏书杀袁,杨度勇敢反抗,冒死救袁。
武昌起义爆发后,杨度主动成为袁世凯幕僚。
因与孙中山、黄兴、汪精卫关系密切,袁让他负责“南北议和”。
黄兴多次劝杨度加入国民党,称袁非良善,但杨度坚拒,要求国民党放弃政党内阁,改拥护君主立宪。
---
辛亥革命后,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。
1914年解散国会,图谋复辟帝制,杨度始终辅佐其侧。
1915年4月,杨度呈送《君宪救国论》,劝袁称帝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之家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